欢迎访问 文化内参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文化产业 > 正文

《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集刊首发式在成都大学举行

时间:2024-12-11 作者:佚名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

  近日,《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集刊首发式暨学术论坛在成都大学召开。会议由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与巴蜀文化数字化工程重点实验室协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20余所高校60余位学者参会。

  《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集刊的诞生,是成都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实施“振兴文科”战略的具体实践,以助推天府文化、中华文化精准传播,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发展。在赠书环节,成都大学原副校长、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集刊主编杨玉华向成都市图书馆、成都大学图书馆赠书。

  学术论坛环节,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旅游学院等学校,及《新华文摘》《扬子江文学评论》《民族学刊》《四川大学学报》等出版单位的专家学者们探讨了《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集刊的学术定位与发展路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实践经验与专业洞察、文明互鉴的理论构建与实际应用价值、文学研究在推动文明互鉴进程中的功能阐释与实践探索等议题。学术论坛还设研究生论坛。

  据了解,《文明互鉴与文学研究》集刊以“互鉴共进”“共融共赢”为原则,立足前沿、着眼实践、注重创新,坚持学术性、原创性和地域性特色,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及巴蜀文化传承、发展与传播。集刊将聚焦重塑文明观和重写文明史、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国文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蜀学”复兴与“学术川军”、巴蜀文化及其数字化工程、巴蜀文学地理学研究、“一带一路”文学艺术研究、交叉学科与新文科建设等问题,寻找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答案与文学路径,旨在以跨国别、跨地域、跨文明、跨文化等诸多视角考察多元文明互鉴背景下的文学研究新路径,增强文明互鉴意识与地方文化自信,助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原文链接:http://edu.sc.gov.cn/scedu/c100499/2024/12/5/f013bf76a69b49448da0f6ecf9f6e1ed.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化内参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万事通达文化传播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