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文化内参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智慧学堂 > 正文

桐城市教育局开展农耕教育新实践 奏响家校共育新篇章

时间:2024-11-23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

  “这次,我才知道种菜也不容易,不能粗心,播种要有耐心。”青草中心小学603班华凯在课后日记写道。“老师,您看我挖到了一颗‘巨无霸’!”高桥中心小学201班江子航小朋友抱着沾满泥土的大红薯跌跌撞撞地跑向老师。

  在秋意渐浓的时节,桐城市各中小学校园农场迎来了一片“忙收”“抢种”的繁忙景象。依托“双减”政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该市各中小学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们在播种、收获中体验成长的意义。一堂堂特别的劳动实践课,不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农事的辛劳,也奏响了家校共育新篇章。

  

  

  田园课堂让农耕教育有深度。秋日的阳光下,青草中心小学的学生们正跟随老师学习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的每一个步骤,老师耐心地示范,学生们专注地练习。小心地撒下一颗颗种子、弯腰为幼苗浇水,这些出现在课本中的情景,如今成为学生们的真实体验。

  “通过亲身劳作,学生们对“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农耕课堂不仅是农业知识的传递,更是耐心、责任感和劳动价值观的实地课堂。”该校三年级教师琚宝风意味深长地说。

  亲子同行让农耕教育有广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劳动的意义,部分学校精心策划了“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代表走进校园农场,和学生们一起体验农耕。田间地头,家长们与孩子一同播种、收获,共同体验农事带来的辛劳与乐趣。家长刘先生说:“在田里看到孩子们专注地劳作,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成长和责任心的提升。”这种亲子共耕的方式不仅让家长更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也在亲子互动中为家校共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志愿服务让农耕教育有温度。在吕亭中心幼儿园旁王奶奶的红薯地里,师生们正忙得热火朝天,拔红薯藤、挖红薯、捡红薯,动作娴熟。该园是一所乡镇园,周边留守老人较多,该园便与这些老人对接,将劳动实践课堂搬到了他们的田间地头,实现“农耕教育+志愿服务”双结合。“这样既解决了校园农场规模的局限,又减轻了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志愿服务的意义,切实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社会责任感,一举多得。”该园党支部书记说道。

  “下一步,我市将逐步打造更全面的劳动教育体系,帮助学生们在田园课堂中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王金姑 特约通讯员:何立春)


原文链接:http://jyt.ah.gov.cn/xwzx/jcjy/4072863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化内参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万事通达文化传播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