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文化内参网!

当前所在: 首页 > 智慧生活 > 正文

皖西学院“三笔三力”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

时间:2024-11-19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省教育厅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皖西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三笔三力”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各族师生和睦相处、团结互助,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常学常新高处“立笔”,让民族团结增强向心力更“入脑入心”

  加强组织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思想引领、文化引领、制度引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民族师生心灵深处。党委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专题研究民族宗教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主体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工作任务落实落细。强化凝心铸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理论纳入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理论学习、“三会一课”学习,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化理论研究。加强研究、阐释、宣传工作,发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书籍50余本,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依据上级文件要求做好省社科规划项目、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省市校级统战课题项目,校级统战课题立项19项,推送10篇统战课题至市委统战部,推送3篇统战课题至省委统战部。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程嘉静参与《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史料汇编·安徽卷》编纂工作,为高质量完成编纂任务贡献高校力量。

  

  常践常行实处“落笔”,让民族团结增强吸引力更“有声有色”

  组织课程比赛。举办以“七十五载薪火传承,千秋伟业奋斗有我”为主题的“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吸引近30名学生参赛,300余名师生观看,引导师生深入领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激励各族师生以身力行,当好民族团结进步“推动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精心录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视频课;校团委精心制作《新时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课,在打造精品课程中进一步促进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开展巡展观影。组织300余名师生观看民族团结主题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通过影片的感染,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到民族企业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验项目,以互动化和沉浸式的方式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花开”工作室、艺术学院、文传学院等师生结合专业优势,以“红色文化、地域文化”为主题,创造出近百份能够反映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书法、美术、摄影、民间文艺等艺术作品,并在校园内展览,通过文艺作品沁润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组织师生参加六安市、金安区和裕安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并参与表演;举办“共庆祖国华诞 青春唱响未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红歌合唱比赛,近20名选手在台上纵情歌唱祖国;开展“我在家乡话国庆”视频拍摄活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近1000名学生通过拍摄家乡美景、风土人情,展现家乡风采,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浓厚氛围。丰富体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课程《龙舟》,获批国家一流社会实践类课程的申报与建设;积极组织龙舟竞赛,参与人次达到100余人次,2024年在六安市第十届龙舟赛、安徽省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龙舟比赛等赛事上再创佳绩,展示运动员奋勇拼搏的风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新生开学典礼、运动会开幕式上,60余名学生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节目,展示了中华民族勇敢、坚韧、团结的精神风貌,增强了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推进大学体育“毽球”俱乐部课程建设,丰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

  

  常思常想细处“运笔”,让民族团结增强唱响力更“见行见效”

  开展法治宣传。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将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纳入学校法治宣传教育,认真落实“八五”普法任务,学习宣传《宪法》《民法典》《国家安全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网络安全法》等重点领域法律法规20余次。法学院教工支部利用党日活动带领少数民族教师开展乡村振兴普法宣传活动,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支撑。举办宣讲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蒲公英红色文化宣讲团利用在霍邱县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机,在霍邱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单位大力支持下,联合社区为近1000名社区居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加强宣传推介。在学校官微、校报校刊、广播站、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宣传阵地向学校近16000名师生进行宣传。各二级学院在学院官微等平台宣传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等相关内容,利用QQ群、微信群加强与182名少数民族师生的交流,多措并举,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黄晶晶 特约通讯员:邓杰)


原文链接:http://jyt.ah.gov.cn/xwzx/gdjy/4072835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文化内参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万事通达文化传播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